笔趣阁>战国开局一块地 衣见> 827 番薯农业圣物
背景色:字体:[]

827 番薯农业圣物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番薯,在后世琳琅满目的众多粮食品类中可能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在熊午良这个时代,那就是纯纯的农业圣物!
    &1t;br在后世,番薯亩产可达3000至5000斤,在优质肥沃的土地上,亩产甚至可能达到八千至一万斤左右!
    &1t;br而且这玩意不挑地,就算是贫瘠的山地,种下去也一样能长出一串儿一串儿的小番薯——充其量就是产量低一点罢了。
    &1t;br不过,温蚺带回来的番薯苗还比较原始——不像后世的番薯苗,经历了多年的选种和培育……现在温蚺带回来的番薯苗,亩产肯定没有后世那么高,但是保底1000斤左右应该还是有滴!
    &1t;br换算一下,这相当于亩产粮食十石左右……而且不挑地皮!
    山坡上也能种!
    &1t;br这是什么概念?&1t;br在战国之世——最优质的肥沃土地上,亩产粮食一般能达到二石左右……至于普通的田地或者是稍微贫瘠一点的土地,亩产甚至只有可怜的一石左右。
    &1t;br当初昭怀王善待熊威,将弟弟的封地定在了曲阳,便都是上好的肥沃土地。
    &1t;br在熊午良摄政楚国之后,在整个楚国大力推动四县封地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农业技术改革——包括要求的农家宗师们选育良种、推动沤肥之法、推广新式农具等等。
    &1t;br在提高种田效率的同时,单位亩产也有所提高。
    &1t;br平均下来,大概能达到亩产三至四石……这几乎已经是翻倍的提升了!
    &1t;br而番薯呢?&1t;br亩产十石!
    &1t;br相当于比农业技术改革之后的楚国,亩产还要提升了接近三倍!
    &1t;br这是怎样恐怖的数字!
    &1t;br再通过曲阳的农家宗师们培育改良几代之后……那亩产,就更不得了咯。
    &1t;br熊午良口中的所谓‘百年内,大楚再无饥馑之苦’,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绝不只是一句虚言而已。
    &1t;br在真实历史上,番薯是在明朝时期,由吕宋传入中原。
    &1t;br关于这一段,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1t;br说是明朝嘉靖年间,有个叫陈振龙的人,这厮出生在福建长乐,出身于一个官宦人家。
    因为在官场上过得不顺利,于是决定弃儒从商,开始在海外做生意。
    &1t;br那时候恰好大明的海禁政策有所宽松,所以福建商旅与吕宋群岛贸易往来密切——陈振龙就是其中一个。
    &1t;br陈振龙和儿子陈经纶在吕宋当地现了土著人种植的一种农作物——被土著人命名为‘巴塔塔’,产量很高,而且生命力顽强。
    陈振龙想起家乡‘隘山扼海,土瘠民贫’,觉得巴塔塔这玩意挺皮实,在家乡应该能种活。
    &1t;br于是便决定将这种作物带回家乡。
    &1t;br番薯这玩意生命力顽强,只要一段根茎就能养活——但该死的吕宋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根本不许番薯出境。
    &1t;br陈振龙尝试了两次,一次是将番薯藤藏在箱子里,被查出来了;第二次将番薯藤藏在抬货物的扁担里,也被查出来……差点把命丢了。
    &1t;br恰逢福建大旱,颗粒无收,陈振龙决定冒险尝试第三次。
    &1t;br于是他将番薯藤编入了竹篮里面,在外面涂上泥土,以此骗过了检查的人员(也有说他将番薯藤编进了船上的绳子里,外面涂上污泥),于是得以蒙混过关。
    &1t;br就这样,中原大地从此有了番薯。
    &1t;br时任福建巡抚为此兴奋不已,旌表陈氏父子‘事属义举’,然后称赞此事‘虽曰人事,实获天恩’。
    &1t;br到了清代,人们为了纪念陈氏父子在福建福州修筑了一座‘先薯亭’,至今还耸立在福建福州乌山之上。
    &1t;br……&1t;br咳!
    &1t;br先甭管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小故事是真是假……&1t;br单从实际效果来看——番薯传入中原并大面积推广之后,基本上是为中原王朝多养活了三亿人口。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相关阅读: 穿越战国开局战国开局一块地免费阅读战国开局一块地TXT开局成为战国战国开局登基成燕王战国开局一块地战国开局一块地 笔趣阁战国开局选择身份战国开局一块地 趣笔阁战国开局一块地 笔趣阁战国开局全球都讲天朝话战国开局一块地 衣见战国开局登基为楚王战国开局一块地在线阅读战国开局一块地(衣见)_战国开局一块地战国开局一块地熊午良开局成为战国之子战国开局一块地 第783章战国开局一块地 第782章战国开局一块地笔趣阁战国之开局融合项羽